

2025年深秋,当“幽默的高度”丛书八卷本的墨香氤氲在案头,我抚过书脊上作者栏的“缪印堂”三个字,仿佛触摸到一个时代的科学启蒙密码。这位“中国科普漫画第一人”已经去世8年,但他笔下那些灵动的线条,仍在科学时空长廊中回响。这套书的出版,不仅是对缪印堂先生艺术生涯的系统性梳理,更是向科普出版黄金年代的庄严致敬。
中国科学漫画的拓荒者
缪印堂是中国漫画界和科学美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师级画家。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科普工作尚囿于刻板的文字叙述与图解,1979年《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复刊,缪印堂先生敏锐捕捉到漫画的“破壁之力”,在复刊号发表《科科打狼记》。这一作品以少年主角“科科”的冒险故事为载体,将电磁原理、光学知识转化为富有动态感的画面——一只狼踩着绝缘梯偷鸡却被电击的诙谐场景,成为几代人科学启蒙的集体记忆。
1980年,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创立,缪印堂被调到这里做一名专职科普画家。他说:“发展科学也要发展科普,发展科普就要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这样艺术才能为科学插上翅膀,它才能飞得更高更远。”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20年里缪印堂手不停笔,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科学漫画作品。
从《小灵通历险记》到“小歪毛”系列,缪印堂的作品以幽默漫画的形式诠释科技原理,普及科学知识,寓教于乐,影响力非常广泛。他创作的大量内容丰富、体裁新颖的作品,为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科学漫画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推动了中国科学美术事业的发展。
用艺术为科学插上翅膀
常年接触报刊社与出版社,缪印堂发现儿童读物和科普读物创作都缺少专业漫画家的参与,于是他决定将创作方向转向科学漫画和儿童漫画。其独特的科学漫画创作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大功能、三项原则、多种手法”。
核心理念即科学需要艺术的翅膀。科学漫画创作的目的不是进行严肃地学术探讨,而是激发兴趣、传播理念、普及常识,它不应只是图解知识,而应具备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双重功能。科学漫画的创作应有三项重要原则——科学性是第一位要素,艺术性是产生吸引力的保障;“寓教于乐”是生命线;深入浅出,形象思维是创作者的核心素养。他还提出科学漫画的创作要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单幅、四格漫画,他还积极尝试用水墨漫画、漫画插图、连环漫画等多种表现形式。
基于以上认识,在缪印堂之子缪惟的帮助下,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历时5年,系统梳理了缪印堂多年的艺术创作和理论心得,出版了“幽默的高度”丛书八卷本。这套书不仅系统呈现了缪印堂在漫画、插画及水墨画领域的创作成就和漫画创作理论的研究成果,更完整贯彻了缪印堂独特的科学漫画创作理念,展现出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原创力量回应时代之需
在知识传播范式剧变的今天,缪印堂先生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为我国科普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科普出版要呼应时代需求。缪印堂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并开始了自己的漫画创作,尝试投稿。20世纪80年代,当社会需要科学、需要科学漫画时,他敏锐地发现科学漫画这一领域,并用自己的画笔为普及科学技术贡献力量。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启示当代科普出版者必须保持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知,在内容创作上既要传承经典,又要勇于创新,为原创科普内容探索新的表达范式。
强化“科学+艺术”的原创内容体系建构。缪印堂先生的创作常通过夸张的造型、生动的情节,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这种“以艺载道”的创作方式,为科普出版的内容建构提供了全新思路。当前的科普创作与出版需突破工具性的知识罗列,构建“科学内核+艺术表达”的双重编码系统,既要确保科学内容的准确性,又要通过艺术手法提升传播效能,形成知识传播与审美教育的协同效应。
推动科普出版从“引进依赖”到“原创自信”的转型。国内的科普图书市场,特别是少儿科普图书市场,曾长期依赖引进版图书。而缪印堂的作品则多取材于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平凡生活中的思考与智慧。这些极具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原创作品,对帮助广大在互联网碎片化知识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掌握科学知识、树立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当数字洪流裹挟AR科普、元宇宙课堂奔涌向前,“幽默的高度”丛书让我们重拾科普出版的初心:艺术不必臣服于技术,真诚永远是最强的传播力。缪印堂曾说:“科学是太阳,漫画是彩虹,缺一不可。”今日我们以“幽默的高度”丛书的出版续写他的誓言:“若科学需要翅膀,我们必以匠心为羽;若童真呼唤星光,我们愿以赤诚为炬。”
[作者系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