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点》,让中国也有了自己的科学童话

□ 张 冲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11-14 09:44

1920年,中国的第一篇现代科学童话《小雨点》出现的时候,人们对科学童话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状态,给它起的乳名是“小说”,有时还称之为“故事”,甚至叫它“小品”。直到1925年,周作人先生在推荐丹麦作家卡尔·爱华尔德的著作《两条腿》(北新书局1925年初版)时,称“《两条腿》乃是科学童话中的一种佳作”,才给这种体裁起了个大名叫“科学童话”。

科学童话是儿童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既是童话,又富含科学知识;既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张扬他们的想象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它最早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为普及新文化和新科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就是这一刊物,在1920年第8卷第1期上,刊登了陈衡哲写的科学童话《小雨点》。这是至今所能看到的早期公开发表的白话文科学童话作品之一。

陈衡哲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位女作家,有“一代才女”之称。她生于江苏武进,原籍为湖南衡山,故名字中有一“衡”字。陈衡哲幼年时在亲友的辅导下读书。1911年她随父母来到上海,进入爱国女校。1914年,她考入清华学堂留学生班,成为清华选送公费留美的女大学生之一。1920年获硕士学位后,她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回国,任北京大学西洋史教授。回国后,陈衡哲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科学童话《小雨点》。

在《小雨点》中,陈衡哲以流利、清新的文笔,把自然界的事物,在不失其真的前提下人格化,赋予其生命和性格:小雨点、风伯伯、泥沼、河伯伯、涧水哥哥、海公公、青莲花、死池哥哥、太阳公公……小雨点是主人公,通篇都在描述他的游历和冒险。

“小雨点的家,在一个紫山上面的云里。”有一天,他正在屋里玩,忽然被风伯伯卷到屋外去了。他落到一只红胸鸟的翅膀上,又被掀到一片草叶上面。接着他就经历了从泥沼到涧水又到大河的旅行,最后被河伯伯送到了海公公的宫殿里。这本来是一场很快活的旅行,可小雨点忽然想家了。他告别海公公,变成水汽“向着天上升去”。他升到一个高山的顶上,累了想歇一歇,不料地上一朵快要干枯的青莲花向他求救。小雨点暂时放弃了回家的念头,落到青莲花上,让青莲花将自己吸到液管里。青莲花有了水的滋润,变得“美丽丰满了”,被一个小女孩折了戴在头上。

当青莲花由于自然规律快要死去的时候,小雨点说:“青莲花,青莲花!快不要死,我愿意让你吸我到液管里去。”青莲花安慰小雨点说:“小雨点,你不必失望,因为我明年春天仍要复活的。你若想念我,应该再来看看我呵!再会了。”后来,小雨点被太阳公公送回了家。

《小雨点》是一篇以雨水循环为题材,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较为完整的科学童话。它通过小雨点的经历,既介绍了大自然中水的循环知识,更塑造了一个天真、温柔、善良而又勇于自我牺牲的可爱形象——小雨点。

这篇珍贵的《小雨点》,标志着我国现代科学童话的诞生。

(本文摘编自《中国百年科学童话发展史》,题目为编者加。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