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海观潮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在科研入门阶段的真实需求,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科普研究所开展联合研究,提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科普理念——“学术型科普”。通过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调研和访谈,共收集有效问卷694份。
调查发现,超过九成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学术型科普”十分重要,然而,当前针对大学生的科普资源存在供需不匹配、信息碎片化、权威性不足等诸多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如何提高大学生科普资源的“针对性”“权威性”“系统性”,实现从“零散式供给”到“体系化建设”的转变,成为科普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亟须解决的问题。
何为学术型科普?与传统科普主要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不同,学术型科普聚焦高校师生的科研需求,以提升科研兴趣、普及研究方法、传播前沿动态、促进学科交叉为核心任务,旨在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知识”到“做研究”的能力跃迁。
高需求与低供给:学术型科普的现实困境
大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普遍面临三类困境。一是缺乏系统的科研思维与方法指导。不少学生表示“没有科研经历,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没有系统的科研思维”“没有方向”等困扰。二是科研工具与数据资源支持不足。“软件不会用,主要靠B站自学,但很难找到对口的步骤”“不会查找文献”“数据收集困难”等都是常见问题。三是缺少权威、系统的学术型科普资源。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难以及时获得有效帮助。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针对科研实践的深度支持。
然而,我国学术型科普体系建设仍显滞后,资源供给零散、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课程教学偏重理论传授,科研指导则依赖导师“一对一”把控整体方向,二者之间缺了一块基础性的学术辅助。学术型科普正是填补这一“空白地带”的关键力量。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为“学术型科普”重要或十分重要,60%至75%的学生希望获得科研工具使用、数据获取、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系统指导。同时,58.5%的学生认为现有科普内容的权威性需要进一步强化,66%的学生认为知识碎片化是主要问题。
破局之路:构建学术型科普体系与平台
为解决供需失衡问题,亟须构建“学术型科普体系与平台”,推动学术型科普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第四课堂”。
首先,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学术型科普体系建设,制定统一标准,协调各方资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开发高质量科普内容。其次,建设多层次综合性学术科普平台,整合科研方法教学、数据资源导航、工具软件培训等模块,并引入人工智能(AI)技术,实现智能推荐与实时答疑。同时,平台内容应由权威科研机构与高水平大学联合共建,建立专家审核与动态更新机制,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与准确性。
“学术型科普”的提出与实践,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科研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补充。我们相信,通过构建体系完整、内容权威、服务精准的学术型科普体系与平台,将有效破解大学生科研入门难题,为他们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陈燕系北京理工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助理教授,谢小军系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与政策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