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土生物为媒,最大化盘活科普资源

——中南大学生物标本馆的科普探索与实践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黄 皓
  • 2025-11-14 09:41

科普经验一线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成为当前社会的迫切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高校承担着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使命,建设“高校星火馆”有助于将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对接。作为中国科协“高校星火馆”,中南大学生物标本馆(以下简称“生物标本馆”)开馆一年来,参观群众即将突破1万人次。

结合特色资源,让孩子了解本地物种

生物标本馆通过独特资源优势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前来“打卡”。

一是打造“标本制作工坊”,为观众提供动手体验与物种保护的科普环境。在今年全国科普月等活动期间,生物标本馆组织了“标本制作工坊”,邀请青少年参与昆虫标本和植物标本的制作。与传统的标本制作活动不同,生物标本馆结合湖南本地的特色资源,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并了解这些本地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标本制作技巧,还理解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珍贵性。

二是设立“一日小馆长”,培养青少年做科普的能力。“一日小馆长”活动让青少年参与生物标本馆的讲解和运营,提升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培育团队合作精神。至今,已有20名青少年“小馆长”成功完成科普讲解,服务了2200多名参观群众。

三是组织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拓宽科学教育覆盖面。一年来,生物标本馆定期组织“科普进校园”活动,与多所中小学联合开展科普讲座和互动实验,激发学生们对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等学科的兴趣,扩大了科学教育的影响力。

助推资源内生循环与高效运营

生物标本馆通过“地域资源驱动-轻量运营保障-能力认证反哺”体系,确保了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科普活动的持续开展。

一是强化地域资源驱动,高效转化本地资源。生物标本馆将湖南本地物种和湘雅老生物标本(20世纪60年代,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老教授们在莽山等地区科考采集的云豹、林麝、穿山甲等珍贵的生物标本)等特色资源深度融入课程和思政教育中,将历史档案转化为鲜活教材。同时,生物标本馆还组织学生开展野外实习、校园调查,参与标本的采集,使馆藏资源实现内生循环,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了馆藏的多样性。

二是注重轻量化运营,优化资源配置与科普队伍建设。生物标本馆通过学生自主运营与专业教师指导结合的模式,降低了对专职人员的依赖,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确保了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馆内的学生志愿者自主组织科普活动,教师提供必要的专业指导。此外,生物标本馆还不断优化展区设计,复用了教学展区,提升了空间效能,节约了运营成本,在有限的场地和资源条件下,最大化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三是创新能力认证反哺,从科普讲解到综合能力培养。生物标本馆通过以老带新、跨馆研学、学用结合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志愿者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在科普讲解团中,生物标本馆量化了志愿者的服务场次、课程研发和奖项等级,建立了“志愿服务-综测加分-表彰奖励”的进阶通道。这一机制不仅激励学生参与科普活动,还帮助他们通过讲解活动积累经验,获得相应表彰,推动了科普工作的持续发展。

未来,生物标本馆将继续创新科普活动形式,推动跨学科合作,不断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中南大学生物标本馆主任)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