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陈晓东老师送了我一本他的新作《我的“黑匣子”: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光影人生》(以下简称《我的“黑匣子”》)。回去的路上,我将书捧在手中,开启的刹那,那些与晓东老师并肩行走在科普与保护之路上的记忆,纷至沓来。
我们的缘分,始于对野生动物保护共同的热爱与忧思。2012年,新疆乌鲁木齐白湖旁,我应邀给《国家地理》组织的大学生科普白头硬尾鸭的知识,人群中一位身材挺拔的摄影师正在拍照,彼时我们并未有交集。直至2015年,我应邀到山东作科普讲座,遇到同行的晓东老师,简单交谈之后,发现当年那位摄影师竟然就是他。他对我说:“序茅,做科普,做保护,急不得。就像种树,我们播下种子,也许我们看不到它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但我们要坚信,这片土地未来一定会绿树成荫。”他也用言行为我诠释了何为“知行合一”。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那些与我们共享自然的野性生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共鸣,最终凝结成了我们合作的《野性生肖》一书。在那次创作中,我深切体会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深厚的生态情怀。他并非仅仅将动物视为拍摄对象,而是将它们看作与我们命运交织的伙伴。他总能以独特的视角,将艰深的科学知识化作充满温度的故事,比如他的著作《天鹅之痛》,字里行间常引导读者去倾听来自荒野的呼唤。这种将科学内核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的能力,指引我找到了科普写作的思路和答案。
《我的“黑匣子”》无疑是这种理念的又一次深邃实践。书中,他将个人的经历、观察与思考,封装进一个个“黑匣子”里。书中叙述了他如何爱上摄影,和他军旅生涯中与摄影相伴的故事。晓东老师要记录的不仅是万千生命的形态与习性,更是它们在与人类文明碰撞下的生存策略与命运变迁,那是属于它们的、更宏大的“生命黑匣子”。
在漫长的交往中,晓东老师于我,早已超越了合作者的范畴。他是我由衷敬佩的师长,是人生道路上重要的引路人。当我因年轻气盛而锐利逼人时,他会温和地提醒:“要有棱角,但也要有包容。”当我为某些不公现象愤懑不平时,他会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开导我,让我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前进的曲折性,教会我用更长远、更宏观的视角看待问题。他让我明白,一个真正的保护者,不仅要有澎湃的激情,更要有坚韧的毅力、博大的胸怀和洞悉世事的智慧。
展读《我的“黑匣子”》,我仿佛在阅读陈晓东另一重形式的精神世界。书中那些看似私密的个人记忆、瞬间的感悟、深沉的思考,如一块块拼图,共同拼成他丰富而独特的灵魂图谱。这“黑匣子”是留给时间的嘱托,是对抗遗忘的堡垒。这本书提醒我们,无论是人类的记忆,还是野生动物的生存轨迹,都值得被认真记录、妥善保存,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认知自身的基石。
合上书页,余韵悠长。《我的“黑匣子”》展示了一种记录生命、反思存在的方式,也为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后来者,树立了一座精神的灯塔——怀着敬畏与温情,去书写那些荒野的故事,去守护那些脆弱的生灵,去记录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更为壮阔的“生命黑匣子”。
(作者系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