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值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又逢台湾光复80周年,我不禁想起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经历,当时所见的一器一物所承载的文化,在心中愈发清晰厚重。
正如国台办发言人所说: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珍藏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瑰宝,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记忆,是两岸同胞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战火中守护故宫国宝南迁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诞生,源自一段文物守护的壮阔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史上的重要一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守护文物免遭战火损毁,故宫博物院精选1.3万多箱文物,和北平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等处的文物共1.9万余箱,分五批先后南迁上海、南京妥善保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南迁文物再次分三路向西南大后方疏散,辗转于贵州、四川等地,国宝被艰难守护,直至1947年抗战胜利后运回南京。后因社会环境变化,导致一部分文物返回故宫博物院,另一部分迁台,从此国宝两岸相望。
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落成,后又经多次增建,形成南北双馆格局。截至2024年5月,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近70万件/册,凭借丰富典藏与精品展陈,跻身世界知名博物馆行列。
“镇馆三宝”为一鼎一菜一肉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多为中国古代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精品,涵盖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等众多类别,其中毛公鼎、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被誉为“镇馆三宝”,是最受观众瞩目的珍品。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高53.8厘米,重34.7公斤,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鼎内壁刻有近500字铭文,详细记载了周宣王时期毛公及族人被委以重任后,毛公铸鼎传示子孙的事,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之一,也是商周青铜器的巅峰之作。其复杂的铸造工艺展现了当时领先的金属冶炼与塑形技术,而铭文的镌刻则反映了西周成熟的文字体系与记录水平,为研究中国古代冶金技术、文字发展,以及社会制度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依据。
翠玉白菜以半透明翠玉为原料,工匠“因材施艺”,巧妙利用玉石天然色渐变,将白色雕刻成菜帮,绿色雕刻成菜叶,层次分明,叶脉清晰,菜叶上的螽(zhōnɡ)斯与蝗虫形态逼真。在清代,白菜代表清清白白,螽斯与蝗虫寓意多子多福,因而翠玉白菜也就成为绝佳的嫁妆选择。据传,这件翠玉白菜是清光绪帝瑾妃的嫁妆。
东坡肉形石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色泽诱人,连肌理与毛孔都细腻又逼真,酷似真实的东坡肉,仿佛散发着肉香。
除器物类文物外,宋代画家李唐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范宽的《万壑松风图》等藏品,都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现代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台北故宫博物院积极探索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展陈手段,打破传统展览的时空限制,构建多维度沉浸式体验空间,让古老文物焕发新生命力,给观众带来了全新观展体验。
“沉浸故宫数位展——捕捉灵光:寻找新感动”,就是其中的代表性项目。展览运用全息投影、环绕声效、互动传感等新媒体技术,对馆内经典藏品进行数字重构与全新演绎。在“聆听松风”展区,创作团队以《万壑松风图》为灵感,用环境音效模拟虫鸣、蛙叫、溪水潺潺等自然声响,搭配动态光影营造出画中山林的静谧氛围,观众仿佛置身山间松林,实现了“人在画中游”的感官体验。
在8K超高清文物影像展示区,工作人员用8K摄影机多角度拍摄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宋代山水画等珍品,文物细节“纤毫毕现”,观众能清晰看到翠玉白菜的纹理走向、肉形石的肌理层次、古画的笔墨晕染痕迹,获得远超传统展柜的观赏体验。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