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古陶,五千年裂变还看今朝

□ 科普时报记者 蒋 寒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10-31 10:03

瓷承华夏

古陶茶叶罐、古韵香熏炉、蒲城古陶花插……一件件造型优雅、质地古朴、匠心独运的蒲城古陶创新作品,不仅揭开了蒲城店遗址双火膛十孔陶窑的神秘面纱,还原了这处距今约5000年遗存的风貌,破解了新石器时代古陶烧造密码,更将蒲城古陶推向了现代烧制快车道。

“蒲城古陶可谓一部跨越龙山文化至明清时期的陶瓷文明史诗。”陶瓷艺术大师、蒲城古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伟说。如今,这抹重现光彩的远古陶色,循着文化交融的脉络,在创新与传承的裂变中书写着时代新篇章。

揭开蒲城古陶五千年神秘面纱

蒲城店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蒲城街道,于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部门联合对蒲城店遗址进行发掘。考古发现,原来这是一处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两周、春秋、战国、汉、宋、明等时期连续使用的大型遗址。蒲城店遗址留存着各个时期的遗迹与遗物,其中龙山古城池内一座距今约5000年的双火膛十孔陶窑保存完好。该陶窑高约1米、长2米多,顶部近圆形,设有10个碗口大小的箅(bì)孔,既能迅速提升窑温,又能让窑中的陶器坯均匀受热,为打造精美陶器创造了条件。这一陶窑为国内首次发现,对研究远古时期陶器烧造工艺具有巨大价值。

蒲城古陶的发现,引起了时年正联手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梅国建复原鲁山花瓷的张伟的重视。鲁山花瓷于2009年被成功复原,2011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通过专家鉴定:“达到或超越唐代花釉瓷(鲁山花瓷)的技术水平”。凭借“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魅力,鲁山花瓷在全国瓷器界声名鹊起。张伟也因此备受鼓舞,从此对蒲城古陶倾注全部心力,全力以赴深耕这一领域。

“蒲城古陶的根系,深植于连续跨越多个历史时期的蒲城店遗址。考古发掘证实,这片土地孕育的制陶技艺,是我国最早的陶瓷文明火种之一,其藏巧于拙、古朴典雅的特质,在历代匠人手中绵延传承,明清时期更形成明确的传承谱系。”张伟感慨道,在岁月流转中,这份技艺曾一度隐于尘烟,应该大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破解蒲城古陶烧造密码。

2015年,为配合当地发展文旅文创产业,复原具有显著龙山文化符号的蒲城古陶,张伟组建了以国家级、省级陶艺大师为核心的研发团队,多次前往蒲城店遗址考察,将收集到的蒲城古陶器、陶片、胎料、窑具等进行测量化验……

通过反复调试烧成温度,化学分析逆推反应过程,历经5年攻关,团队于2019年成功复原蒲城古陶,率先恢复失传的蒲城古陶制作技艺。

以高技术助力蒲城古陶薪火相传

“复制古陶不是研发初衷。2019年后,复原工作又经历了4次变革,才形成目前我们看到的作品。”张伟坦言,变革过程中,研发团队承受了巨大压力。

在用历史温度(800℃)和造型烧制时,古陶成功率很高;当用现代温度(1200℃)烧制时,原来的配方跟不上时代要求,古陶成品率极低。当时摆在张伟面前有两条路,一个是用外地的原材料,能够轻而易举解决问题;另一个是坚守本地属性,让蒲城古陶名副其实。经过思考,他和研发团队选择坚守,并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原材料,通过反复试验和比对,终于得到了科学的配方。

“大美当随时代。第四次变革时,我们在保持原创设计的同时,创新加工理念、装饰理念,融入现代工艺,让产品更加贴近生活和现代审美。”张伟直言,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以科技思维创新研发新型陶瓷材料,优化现有陶瓷烧制技艺,提升作品的艺术创造性与实用性;要用工业加工思维赋能古陶生产,比如引入3D打印造型技术,提高陶瓷造型的加工精度,让古陶更贴近生活、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如今,通过3D技术可实现传统纹样95%以上精度的还原,借助数字化窑温控制系统,能将成品合格率提升至92%,在完整保留古陶原生质感的同时,让千年工艺成功适配现代生产标准。

“我们不但要把历史上的东西还原出来,还要在新的时期有新的作为,实现新的发展。”张伟说。蒲城古陶取周边及沙河、汝河流域原材料,以栗木经36个小时的自然落灰烧制而成。在传承蒲城古陶的基础上,张伟及其团队结合现代艺术工艺设计、烧制,延伸出的陶壶、陶单杯、陶果盘,自动泡茶器、茶罐、笔筒、花插、水洗等陶制品,融古今陶瓷烧造技术为一体,填补了蒲城古陶的空白。

2022年,蒲城古陶推向市场后,销量远高于其他产品。2023年,总投资5亿元的蒲城古陶文化产业园启动建设,该项目是河南省“三个一批”重点项目,总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打造8个生产车间,6条智能化生产线。如今,蒲城古陶文化产业园已达到试验生产阶段,其窑火终在当代燃起燎原之势。

用蒲城古陶窑火点亮丝绸之路

2023年,蒲城古陶以文化产品为载体,走进欧洲及非洲多个国家交流展示,不仅为这一千年工艺搭建了跨国传播桥梁,更奠定了产品走出国门、提升国际知名度的良好基础。2024年3月21日,塔吉克斯坦驻华大使馆在北京庆祝该国的传统节日——纳乌鲁兹节,张伟应邀出席,并携带蒲城古陶作为文化交流产品,分享、交流陶瓷文化。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中的互鉴共生。2024年8月,随着“河南省文物考古哈密工作站”的揭牌,蒲城古陶秉持“让传统工艺跨越地域”的理念,开启文化援疆之旅。“新疆拥有丰富的陶土资源与悠久的制陶传统,却面临着技艺迭代缓慢、产品同质化的困境,这与蒲城古陶复兴初期的挑战高度相似。”张伟说,他们带着复仿创新的经验走进边疆,与当地匠人携手开展三项实践:一是原料共研,将蒲城古陶的胎料配比与新疆本地陶土特性结合,研发出兼具两地特色的新型陶泥;二是技术共享,引入数字化设计工具与环保釉料配方,解决传统新疆陶器铅镉溶出超标的问题;三是创意共创,把西域纹饰与蒲城古陶的器型美学融合,开发出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内涵的茶具、饰品。

一年多来,他们用新疆土制作的“沙漠骆驼”系列陶瓷艺术品,造型生动、独具匠心,既彰显西域大美,又绽放蒲城古陶千年魅力,深受人们喜爱。蒲城古陶研发团队这种“技术+文化”的援疆模式,既让新疆陶艺获得了现代化升级的路径,也让蒲城古陶的基因在边疆土地上生长出新的形态,实现了“1+1>2”的效果。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我想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一点贡献,这也是我坚持做蒲城古陶的动力。”张伟深情地说。2013年以来,张伟深耕陶瓷文化领域,参与主编并出版《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段店窑鲁山花瓷》《中国陶瓷球纹饰》等多部著作;2023年12月,他斩获“2023福布斯中国杰出匠人” 称号;2024年5月,又获评 “工艺品美术品一级(高级技师)设计师”,以专业成就彰显匠人实力。

2025年4月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详细介绍了蒲城古陶,让更多人知晓了这份千年传承,而边疆的陶窑里也正烧造着融合两地智慧的新作品。5000年陶土在复仿中重拾记忆,在创新中获得新生,在交流中实现裂变。跨越千年的窑火,终将在更多地域、更多心灵中,燃烧出持续不息的文化光芒。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