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是全民族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共同的伟大荣光。
恰逢其时,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杨舰主编的《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一书由大象出版社于近日正式发布。这部介绍近代科学史的科普著作,基于专业人士对特定时期、特定主题科学史严谨的学术研究,以独特的选题视角、通俗的语言表述、兼有历史价值和艺术品位的精美插图,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此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科学救国,共筑新长城”主要讲述的是中国科学家以其科学研究工作直接、间接为抗战作出重要贡献的生动故事。例如,航空研究的技术攻关、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与中国科学家的试制工作、营养保障与研究等,对中国抗战有直接支持的科研工作;也有像陕甘宁边区的作物培育与改良等,与抗战间接相关但也同样重要的内容;甚至还有像王淦昌与中微子的发现,这样在战火隔绝中坚守基础科学研究的故事。正如编者在此书的序言中所说的:“抗战时期,中国的科技力量尽管从总体上来说还十分薄弱,但这并不妨碍中国科学家在战争中与他们的国际同行一道,拿起科学的武器投入反侵略的战斗!”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科学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提供的众多科技支持成果被应用于战争,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也为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此书的第二部分“捍卫正义,携手建奇功”,正是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视角,展示了科学技术和科学家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家和国际上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共同体同仁,像盟军的战士们一样,相互之间展开了密切的支援与合作。如康奈尔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自发地捐献维生素,给在中国前线从事营养学研究的中国科学家沈同,希望能以此助力他的研究;或者像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为了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跑遍了中国遍布大后方的各个研究机构,同时又将中国战场上出现的紧急研究课题和重要研究成果,迅速传递给他的欧美同行。此外,还有像班威廉、林迈克、马海德、白求恩、柯棣华、罗德米尔克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抗战的外国科学家,都充分体现了当时科学家们支持正义战争的国际合作。
这本书的优势在于有丰富的科学史基础性研究做内容支撑。而支撑此部科普著作的,正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界近年来关于二战科学史研究的新成果。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科学家精神,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关系,思考科学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防范科技风险,这都是这部著作在科普方面呈现的新亮点。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