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村农业科普工作该如何布局

□ 杨国梁 占 莎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8-01 09:48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第三章 社会责任

第二十六条 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协助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科学生产、文明健康生活,发挥农村科普组织、农村学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作用,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协(学)会以及科技特派员等,应当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服务,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

==============================

■ 案例

把技术送到农民手里

7月9日,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科协在达川镇举办“科普进农村”农业知识培训活动,特别邀请高级农艺师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特点,就选种育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农作物种植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此外,西固区科协还向农户发放了精心编制的《农业实用技术手册》,内容涵盖农作物种植、养殖技术、农业政策解读等方面,切实将科普惠民触角延伸至基层“最后一公里”。

==============================

创新形式推动当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各地应紧密结合当地产业资源状况,审慎选定主导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力以赴助力打造“一村一品”或“一县一业”的特色产业格局。深入探索“科研项目+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型发展模式,切实提高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主导产业朝着规模化、品牌化方向蓬勃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的要求,大力对接服务全国832个脱贫县(其中包含160个重点县)的特色产业提升工作,专门成立了18个产业专家团。他们致力于帮助乡村构建起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一系列技术体系,包括精准配方施肥、高产高效栽培、绿色精准防控、贮藏保鲜以及精深加工等。

在技术和人才大力加持的基础上,应高度重视借助新媒体等多种富有创意的形式来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例如,定期开设“田间课堂”等直播课程,生动形象地向广大农民传播农业科普知识。

着力培育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

与其它行业相比,农业科普工作不仅更加迫切,而且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社会上每年都会出现抹黑新型农业科技成果及新品种的现象。这让我们深切意识到,农业科普工作意义重大、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它就像一场漫长的征程,需要我们长期坚守、持续推进。要想达成目标,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满怀热忱的人不断加入农业科普工作队伍。

人才堪称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推进农业科普工作,急切需要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农业院校师生踊跃投身到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中。以高校科普志愿者项目为例,通过精心组织高校研究生、大学生深入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实践活动,既能将前沿科学知识带到农村,拓宽农民的知识视野,又能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互利共赢。

作为农业科研领域的“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于2023年创新推出科普系列职称评审办法,让从事“三农”科普工作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获得职业认同感与清晰的上升路径,极大激发了广大农业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在新科普法的有力推动下,通过引进与培养结合、激励与保障并重、培训与交流并举等一系列系统举措,能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智力支持,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作者杨国梁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占莎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