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而复返:寻路我的“科幻世界”

□ 萧星寒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8-01 09:48

1989年,一部名为《恐龙特急克塞号》的科幻电视剧在电视台播出。剧中呈现的超人、恐龙、怪兽、外星人、机器人、宇宙飞船、时间旅行等元素,令当时12岁的我大为震撼,自此对科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后,我便开始孜孜不倦地搜寻科幻作品,但彼时国内的科幻出版物实属凤毛麟角。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远房亲戚家中觅得两册《科幻世界》,反复研读。书中收录的诸多故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如果说《恐龙特急克塞号》是我科幻之旅的启蒙者,那么这两册《科幻世界》则塑造了我对科幻最初的认知,真正引领我系统地理解了科幻文学。

跌跌撞撞中找到科幻创作方向

我的科幻创作始于1995年。创作动机可以概括为内心涌动着表达的渴望、有梦想需倾诉、有故事欲传达。

写过几个短篇后,我便为自己设定了挑战长篇小说的极高目标。显然我高估了当时自身的能力,低估了长篇创作的难度。首部长篇科幻小说《独狼原理》,从动笔至2001年方告完成,耗时4年。

完稿后,这部作品辗转于七八家出版社之间,却始终未能获得出版机会。第二部长篇《双鱼的秘密花园》虽于2005年得以出版,但反响未达预期。出版社直言,问题并非作品质量,而是其出版方向本就不涵盖科幻领域。加之当时琐事缠身,我中断了科幻阅读与创作。

2008年,《三体》的热销,重新点燃了我沉寂的科幻热情。《三体》的成功让我领悟到,如果作品足够出色,科幻小说同样能赢得读者青睐。

离开科幻创作易如反掌,重返之路却步履维艰。自2009年始,我大量阅读科幻作品并撰写评论,旨在重新找回科幻创作的感觉。机缘巧合下,我为古昊轩出版社撰写了《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简史》,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对我最大的裨益,是促使我系统性地阅读了尽可能丰富的科幻作品。

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以“人工智能”为创作核心。2011年,我着手创作“碳铁之战”系列的开篇之作《终极失控》。此后10余年间,我相继完成了《零和深渊》《奇点前夜》等7部作品,总字数逾150万。

学会科幻作品的“中国化”表达

在创作过程中,我所遭遇的核心挑战是科幻的“中国化”问题。我所接触的科幻作品,无论小说还是影视,多源自西方语境。因此我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才逐渐学会如何构想中国人在科幻设定中的行为方式、语言表达与思维逻辑。这一关键性转变的实现,得益于中国近4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为我在科幻想象中构建并确立中国人形象,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2018年末,一则关于重庆红土地地铁站开通的新闻引起我的关注。新闻中提及该站深达94米,能扛住原子弹的轰炸。我以此为背景、融合“裸鼹鼠”特性与“基因编辑技术”的灵感,创作了《红土地》这篇科幻小说。其荣获次年华语科幻星云奖、华语科幻电影“原石奖”,随后还被改编为同名网络电影。

继《红土地》后,我又创作了其精神姊妹篇《黄泥塝》《鲤鱼池》与《龙头寺》。4篇作品均以重庆地标命名,共享浓郁的山城地域特色,并统一以文明崩毁后的废土世界为图景,围绕“基因驱动技术”展开叙事。2025年,此4篇小说结集为《异重庆四重奏》,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迄今我已出版图书38部,连昔日屡遭退稿的《独狼原理》亦已再版两次。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对我来说,这个诗意的世界就是科幻。我虽已中年,但内心深处,依然是那个端坐在14寸黑白电视机前,全神贯注凝望《恐龙特急克塞号》的12岁少年。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