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脉相承,三套书让古老技艺焕新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余会
  • 2025-11-20 11:09

在非遗传承亟待破局的当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梯度开发策略推出非遗系列图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遗’脉相承,老祖宗的传家宝”系列、“非遗美育”系列(预计于2026年初出版)的相继策划出版,让沉睡的古老技艺走进当代生活,不仅收获了学界的认可与市场的良好反馈,更在启蒙青少年美育、提升大众文化素养中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通过严谨的学术视角与条目化的编纂形式,系统梳理了非遗知识体系。如《民间文学》分册中,对首批国家级非遗“耿村民间故事”的记述,既追溯了其历史渊源,又解析了其随社会变迁而不断融入新元素的文化内涵,同时结合耿村地理位置、民俗风情等历史考据,挖掘故事中所传递的传统美德和文化意义。这种将历史研究与内涵剖析相结合的方式,既满足专业研究者需求,也为大众理解非遗文化提供清晰框架。

与上述严谨的学术风格不同,“‘遗’脉相承,老祖宗的传家宝”系列绘本另辟蹊径,以童趣化表达开启儿童的非遗启蒙之旅。明亮的窗棂前,老奶奶指尖翻转纸张,剪刀起落间,寓意吉祥平安的剪纸活灵活现。《传统美术》分册里,一幅年意浓浓的冬日图景跃然纸上。该书采用大开本搭配纯手绘插画的设计,让端午龙舟、中秋玉兔等传统元素以全新面貌呈现,让孩子在温馨的审美体验中亲近非遗,触摸传统节日里的烟火气息与文化温度。

而“非遗美育”系列则将非遗引入实践应用领域,搭建起从知识到素养转化的桥梁。这套书聚焦非遗在艺术教育中的创新应用。《传统木构技艺》分册不仅讲述了木构的历史渊源与传统技法,更围绕美育传承设计多层次实践课程,如针对儿童设置皮筋捆扎等趣味手工环节,引导读者在动手过程中理解木构技艺的艺术逻辑,同步提升艺术鉴赏力与创造力,实现非遗传承与美学教育的双向赋能。

三套图书在内容呈现形式上各有侧重,在传播推广层面更是构建起协同互补的生态网络。线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发布专家解读短视频;“‘遗’脉相承,老祖宗的传家宝”系列推出故事音频与亲子共读指南;“非遗美育”丛书开设线上创作课程与作品分享社区。线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讲座中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讲解技艺原理,工作坊中依据“非遗美育”丛书指导实践,最后通过展览展示“‘遗’脉相承,老祖宗的传家宝”系列绘本中的艺术形象与学员创作成果,实现知识传播、实践体验与成果展示的闭环,形成“讲座+工作坊+展览”的立体活动矩阵。

这种梯度开发的策略,不仅能覆盖全年龄段受众,更在非遗文化传播中形成递进式影响。儿童通过绘本建立兴趣基础,青少年借助学术丛书深化认知,成年人则能通过美育丛书实现文化应用,最终构建起从启蒙到研究、从认知到实践的完整传承链条。

当古老的扎染纹样遇上现代绘本,当榫卯结构活跃于课堂之上,当图书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载体,而是成为串联非遗文化传播各环节的纽带,古老技艺便能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生长点,在代际传递中持续焕发活力,真正实现“活态传承”的文化愿景。

(作者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