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广西贵港市第八高级中学评选出11位黄大年式优秀教师,他们不仅以黄大年为榜样,更主动走进校内的黄大年纪念馆,自愿担任讲解员,向更多人讲述黄大年的先进事迹。
这座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为精神内核的纪念馆,珍藏着黄大年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珍贵记忆,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他从这里起航的地质人生故事。
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被誉为“大地之子”“人民教育家”。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巡天、探地、潜海”领域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为我国深地资源探测与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小埋下地质梦想的种子
1958年,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地质系统教师家庭。他的童年常穿梭于父亲任教的广西地质学校,摆弄色彩斑斓的矿石标本。据其弟弟黄大文回忆,黄大年幼年时通过描摹矿物标本,练就了扎实的美术功底,中学时期已能独立设计并绘制班级墙报。这些与矿石为伴的时光,为他悄然埋下地质梦想的种子。
贵港校园里留下了黄大年的求索足迹。1973年,黄大年考入贵县附城高中(今贵港市第八高级中学),这所汇聚全县骨干教师的学府,成为他科学理想的孵化器。班主任讲述的李四光事迹,被他画成墙报上栩栩如生的宣传画,默默激励着他前行。
尤为珍贵的是,展柜中那份泛黄的家庭报告书——这是黄大年高中阶段唯一留存的学业记录。报告书上显示,物理、化学等科目成绩均优异,成绩构成中80%为笔试、20%为实验技能考核。化学科目的“沼气池建设”实践考核中,黄大年不仅完成基础操作,还提出了沼气储备的创新构想,得到化学老师的特别肯定。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创新力的青年形象,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础。
地质队里苦学专业本领
1975年,高中毕业的黄大年与同学司志刚加入了广西第六地质队,成为物探操作员,开启了他在野外勘探一线“拼命三郎”的生涯。展厅复原的容县六堡矿区土坯房里,墙上的一个洞尤为显眼——为驱散小屋的闷热,打破昏暗,黄大年在门对面的墙上开了个洞,并笑称“凿壁偷光借风”。
每晚长夜孤灯,映照着他伏案苦读的身影。队友司志刚不解:“又不考大学,学这些干嘛?”黄大年不置辩驳,只是笑着哼唱:“背起了我们的行装,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这是《勘探队员之歌》里的歌词。理想在灯火中燃烧,化作《物探操作规程》扉页上的誓言:“地质人的字典里,没有‘无用功’。”
纪念馆中,一个多处掉瓷的搪瓷饭盒,不仅是餐具,更是黄大年锤炼技艺的“平台”。他曾用饭盒底当桌,反复练习,只为将数字书写得规范工整。最终他获得矿区技术主管“最标准、最美观”的高度评价。
土坯房里,墙角那只旧木书柜格外显眼,那是黄大年用废弃木板钉成的。打开箱盖,里面放着几本旧书——《毛泽东选集》《周总理的故事》《伟大的先驱》。书页间,铅笔批注依然清晰: 在《实践论》旁,黄大年写道“地质工作者必懂实践与理论之辩证”;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段落旁,黄大年重重地画着波浪线,并在空白处写道:“此志当终身践行”。
这只书柜是黄大年最宝贵的物品,据司志刚回忆,每次野外作业转移驻地,别的行李黄大年都可以舍弃,唯独这只笨重的书柜必亲自搬运。1976年矿区突发山洪,黄大年冒雨抢出被水浸泡的书箱,自己却因受凉发烧三天。正是这些书籍,陪伴着这个山野间的青年,激励他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临行前互赠诗歌诉壮志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黄大年正在广西容县六堡矿区忙碌。为了备考,他在租住的土坯房里支起小桌,利用工余时间复习。纪念馆里收藏的几本复习用书,见证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当年,黄大年凭借优异成绩,从全国57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长春地质学院(今吉林大学)。
1978年2月,黄大年从贵县(今广西贵港)火车站启程奔赴吉林长春地质学院。临行前,他的师父关瑞清写下送别诗:“黄金时代在青春,大好形势钻科文;年华切记要珍惜,学好本领为人民。”字里行间满是殷切期许。
黄大年以诗答谢:“忆昔竹棚勤读书,今别重嘱莫虚度;此去长院钻科文,诲教常吟不辜负。”如今,两首小诗陈列于展柜中,笔墨间流淌着师徒二人的深情厚谊,更折射出那一代青年对知识的渴求、对家国的担当。
正如黄大年在长春地质学院毕业留念相册上写下的“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句掷地有声的青春誓言,与展柜中互赠的诗稿彼此映照,共同勾勒出一位青年学子以科学报国为使命的赤子初心。
(作者吴燕系广西贵港市港北区第一中学教师,覃秋明系广西贵港市第八高级中学党委书记)
打卡小贴士
广西贵港市第八高级中学黄大年纪念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金港大道沙江小区1号院,2022年获评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8∶00-12∶00 14∶30-17∶30,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及讲解服务需提前预约,咨询电话0775-458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