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炉:古人冬季靠它“拿捏”寒冷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11-12 10:04

开栏的话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古人智慧与情怀的载体。这些传世国宝,或源于古人解决实际困难的务实探索,或出自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或寄托着各种美好的愿望,它们大多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于方寸之间尽显“技近乎道”的匠心与哲思。即日起,本报开设“国宝里的中国智慧”栏目,解读文物中蕴含的创意与智慧。

==============================

11月7日我们迎来立冬节气,我国多省市已提前供暖。那么,在没有集体供暖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过冬的?

你可能会想到《红楼梦》中,雪雁给黛玉送手炉的情节。没错,手炉就是古人的“暖宝宝”。清代流行珐琅彩手炉,比如,右面这件——

它精致小巧,由外壳、内胆、炉盖组成。内胆中可添置木炭,炉盖镂空,用来通风换气,均匀地散热,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暖宝宝”摸起来温热而不烫手。

粉色手炉表面,绘有“窗框”,一个框内远山朦胧,树木葱郁,狮子正在带娃玩耍;另一框内仙鹤袅袅而立,两旁是松树秀石。这种艺术形式叫“开光”或“开窗”,是古人表达福寿绵长等美好祝愿的方式。

除手炉外,古人还有火盆、地暖等“取暖神器”,没有暖气的古人,早已把“氛围感”和“实用性”双双拿捏了。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