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北京赛区决赛落幕,12月上演总决赛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张英贤
  • 2025-11-12 10:00

科普时报记者张英贤

11月10日,2025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北京赛区决赛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圆满落幕。本次赛事由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

来自全市各领域的33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历经“科普答题”“沉浸式答题”“科普讲解”三大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朝阳区代表队、顺义区代表队、平谷区代表队、延庆区代表队、密云区代表队、西城区代表队、新村新联会代表队、市园林局代表队、北京航天总医院代表队、北京一零一中代表队10支精英队伍脱颖而出,将与天津、河北赛区优胜战队会师总决赛,上演三地科学素质的巅峰对决。

本次大赛以“创新科普形式、提升全民素养”为核心目标,既是落实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具体行动,更是延续首个全国科普月热度、推动科普工作常态化的关键举措,为京津冀跨区域科普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赛事以多维度创新破解科普传播难题,打造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可复制、可推广样本:其一,深化央地协同联动,联合6家“国字头”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场馆及学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实现央地跨领域协作与科普资源深度融合;其二,创新科普场景开发,依托博物馆展陈资源,将沉浸式答题升级为“沉浸式+互动式+情景式”三维模式,让文化场所变身可触摸、可探索的科学空间;其三,拓宽全民参与维度,覆盖16+1区、纲要成员单位、学协会、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等多元主体,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群体搭建科学交流平台,践行全民科普理念;其四,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让科学魅力触达更广泛人群。赛事期间,全网总观看量突破940余万人次,营造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科普浓厚氛围。

本次比赛在赛制上进行了革新,让博物馆变“考场”,沉浸式解锁科普新体验。作为北京赛区决赛的核心特色环节,“沉浸式答题”环节将中国园林博物馆打造为“科学探索融合场域”,依托馆内特色场景,精心设置了10个科学关卡、3个隐藏关卡,真正实现了选手们在“逛展”中答题、在“体验”中求知。

比赛首次集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市地震局、北京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地质学会、北京气象学会、北京林学会、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北京急救中心、北京体育科学学会14家科研机构,联动式聚力协作,发挥各自优势;组团式按领域分组,确保命题专业性;共建式打磨考题,避免单一领域知识局限。

“让火箭原理、空间站知识走进园林场景,与这么多的科研机构联合协办本次比赛,是我们开展科普活动的一种新的尝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急救中心则在保障赛事安全的同时,联合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市地震局提供防震减灾、心肺复苏等沉浸式实操命题支持,让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可掌握的技能。

本次比赛选手呈现出了鲜明的“全民参与”特征:参赛队伍覆盖北京市16区科协、经开区科协、市级学协会、基层科协组织及市属相关单位,选手年龄跨度从12岁小学生延伸至46岁技术骨干,职业涵盖产业工人、医务人员、公务员、学生等多个群体。

“作为街道办事处代表,我最关注环境卫生领域的考题,希望能通过比赛学到更多实用知识,用到日常工作中。”来自西城区的参赛选手表示,赛事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群体搭建了科学交流的平台。

2025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作为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的生动实践,由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天津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河北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机制办公室、北京市科协、天津市科协、河北省科协共同主办。本届大赛共设置北京、天津、河北三个赛区,以线上答题与线下决赛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总决赛将于今年12月正式举办,持续推动三地科普资源协同共享。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