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科学家地图】探寻黄大年同志在港北高中的青春印记

来源:中国科普网 作者:吴燕 覃秋明 2025-06-16 16:45

港北高中黄大年纪念馆,这座以“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为精神内核的纪念馆,珍藏着黄大年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珍贵记忆,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他从这里起航的地质人生。让我们沿着时光的脉络,探寻这位少年英雄如何在贵港的土地上埋下理想的火种,又如何用一生的奋斗诠释家国担当。

  图为广西贵港港北高中黄大年纪念馆。作者供图


贵港岁月 埋下地质梦想的种子

1958年8月28日,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地质系统教师家庭,父母为其取名“大年”,寄寓着对时代与家国的深切期许。展厅中,泛黄的家庭合影里,幼年黄大年眼神清澈明亮,透着对世界的无限好奇。他的童年常穿梭于父亲任教的广西地质学校,摆弄那些色彩斑斓的矿石标本。据弟弟黄大文回忆,黄大年幼年时便通过描摹矿物标本练就扎实的美术功底,中学时期已能独立完成班级墙报的设计与绘制。这些与矿石为伴的时光,悄然埋下他地质梦想的种子。

贵港校园里留下黄大年的求索足迹。1966年,黄大年进入南宁民主路小学地矿分校就读。1970年,随父母到广西第六地质队后,他每日步行数公里到贵县(今广西贵港)西江农场小学(今达开小学)求学。1973年,他考入贵县附城高中(今港北高中),这所汇聚全县骨干教师的学府,成为他科学理想的孵化器。班主任讲述的李四光事迹,被他画成墙报上栩栩如生的宣传画,矿物晶体的光影与地质学家的身影交相辉映,彰显着少年对地质科学的赤诚向往。

图为黄大年(后排左八)在附城高中的毕业照。作者供图


展柜中“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奖状与附城高中75届21班毕业合影,定格着黄大年全面发展的青春剪影。作为校篮球队主力,黄大年在赛场展现的拼搏精神,与课堂上的求知热情形成鲜明呼应。

尤为珍贵的是展柜中那份泛黄的家庭报告书——这是他高中阶段唯一留存的学业记录,物理、化学等科目均以优异成绩收官。值得关注的是,报告书成绩构成中80%为笔试,20%为实验技能考核:化学科目的“沼气池建设”实践考核中,他不仅完成基础操作,更提出沼气储备的创新构想,得到化学老师朱朝阳的特别肯定。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创新力的青年形象,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础。

从小黄大年就是有担当少年,展板上的一张老照片记录着他少年时期的英勇瞬间。那是1970年秋一个下午,黄大年与司志刚等四五位同学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辆拖拉机在跨过铁路时抛锚了。远处又传来了火车的鸣笛声,一辆火车飞奔而来,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危急时刻,黄大年急中生智,挥舞红领巾冲向火车,用勇气拦下疾驰的列车,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

地质队淬炼 青春在山野间燃烧


初入职场的黄大年成了“拼命三郎”。1975年,高中毕业的黄大年与同学司志刚加入广西第六地质队,成为物探操作员。展厅复原的容县六堡矿区土坯房里,一道为通风凿开的墙壁引人注目——为驱散小屋的闷热昏暗,他在门框对面墙体开洞,笑称“凿壁偷光借风”。煤油灯常伴长夜,映照着他伏案苦读的身影。队友司志刚不解:“又不考大学,学这些干嘛?”他不置辩驳,只是笑着哼唱:“背起了我们的行装,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这是《勘探队员之歌》里的歌词。理想在灯火中燃烧,化作《物探操作规程》扉页上的誓言:“地质人的字典里,没有‘无用功’。”简陋土坯房,成为科学理想的摇篮。

图为黄大年纪念馆中展出的黄大年的木质书箱,以及讲述他碗底练字的故事。作者供图

纪念馆中,一只多处掉瓷的搪瓷饭盒,不仅是餐具,更是黄大年锤炼技艺的“平台”。他用饭盒底作桌,反复练习,只为数字书写规范工整,最终获得矿区技术主管“最标准、最美观”的高度评价。那盏煤油灯和泛黄的笔记,则是他求知不倦的象征——即便野外辛劳耗尽体力,他仍会点亮灯火,研读《毛泽东选集》,学习数学、物理。展柜中1977年的“优秀共青团员”奖状,为这位“工业学大庆”积极分子的青春与奋斗,留下了闪亮的注脚。

复原场景中的简陋土坯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