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养殖户必看!两大病毒病防控指南

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作者:徐立蒲 2025-05-26 17:34

虹鳟鱼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欢迎。在虹鳟养殖中常因疫病问题、尤其是病毒病导致养殖鱼死亡。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参考实验室-虹鳟鱼病毒病、北京市渔业创新团队病毒病防控岗位)经多年试验摸索,形成虹鳟鱼主要病毒病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并降低发病死亡率。

虹鳟鱼主要病毒病种类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简写IHN)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简写IPN)都是能够感染虹鳟鱼的、具有很高传染性和致死率的病毒病。在我国分别被列为二类和三类动物疫病。其中IHN还是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对象,列入WOAH名录。这两种病毒病在包括北京在内的我国主要虹鳟养殖区域都有流行,据调查全国每年不少于20%的虹鳟鱼养殖场因这两种病毒病造成经济损失,发病后死亡率通常在90%以上。

图1 虹鳟鱼

流行特点

跟成鱼相比,虹鳟幼鱼更易感IHN和IPN,且年龄越小越易感染,三个月龄内鱼较易发病并大量死亡,尤其是1月龄内鱼苗死亡情况更为严重。该病累计死亡率可达到90%以上。

发病水温在8~15℃,当水温超过15℃后,一般不发病。

IHNV和IPNV既可通过粪便、尿液等水平传播,也可通过鱼卵进行垂直传播。带病毒苗种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

分布情况

我国虹鳟几乎所有产区都有IHNV和IPNV检出情况。

临床症状

IHN和IPN暴发时,首先出现稚鱼和幼鱼的死亡率突然升高。受侵害的鱼通常出现昏睡症状,不愿活动和避开水流;但也有的鱼表现狂游乱窜、打转等反常现象。患病鱼经常出现体色变黑,眼球突出,肛门处拖一条假管形黏液粪便;有时还可见患病鱼腹部膨大,腹部有V形出血,头部之后的侧线上方显示皮下出血。

病鱼剖检呈现贫血,肠道缺乏食物,肝、肾和脾苍白,体腔内可见腹水和内脏器官瘀斑。

图2 患病鱼体色发黑、突眼

图3 患病虹鳟鱼拖假便

诊断

虹鳟等易感宿主,在18℃以下尤其是8~15℃出现临床症状作出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测是通过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然后采用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一般7~15天可以出检测结果。

预防

控制本病最主要就是采取严格管理措施,以防病原入侵到苗种养殖场所。具体有以下措施。

加强对各级原良种场、重点苗种场等重点企业的监测;加强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检测结果阳性的场,不得对外销售苗种,防止病毒随苗种传播。并需有相应的防控措施、并要接受主管部门定期检查。

养殖场目前最好的防控方式是引进虹鳟受精卵。受精卵引进后立即用聚维酮碘消毒,即采用10%规格聚维酮碘按1000ppm消毒10分钟以上。置于无病毒污染水体中孵化和饲养(可以用紫外线灯处理流水),养殖设施和工具消毒后才能使用。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厂家生产的聚维酮碘都有杀灭病毒效果,需要经实验室试验筛选。

鱼苗场严格管理,避免与染疫或携带病毒水生动物接触,阻止病毒进入。严格避免引进健康状况不明的鱼类进入鱼苗场。

定期拌饵投喂免疫调节剂(益生菌发酵中药等)可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一般每间隔15天,投喂1次,1次投喂15天。

尽量将虹鳟鱼苗养大,规格越大、感染病毒后死亡率越低。

应急控制

一旦发现疑似感染IHN和IPN,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立即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送样品到有资质实验室诊断确诊。

立即对养殖场发病相关鱼池采取隔离措施。及时捞出病死鱼,并用深埋法或化尸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所用工具、器具需要严格消毒(10%规格聚维酮碘1000ppm消毒10分钟以上)。工具专池专用,避免交叉污染。

养殖尾水未经消毒处理不得排放或流入其他养殖池,可用聚维酮碘或戊二醛制剂处理1小时以上后排放。

在鱼发病初期的4~5天,停止投喂。待发病4~5天后,恢复投喂,每日投喂1次,日投喂量减半。可在饲料中添加破壁大黄投喂,按1%添加量。通常发病持续7~10天,之后死亡率会明显降低。

鱼发病时不使用任何消毒制剂或抗生素,以减少应激。

有条件的将鱼养殖密度降低。

1%食盐水消毒1次20分钟。

作者:徐立蒲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编辑:吴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