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浪费可耻 节约为荣
今年开学季,“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开学第一课;新学期的《中小学生守则》里,有“节约粮食”的规定:“不比吃喝穿戴,节粮节水节电”;打开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都能看到听到从机关到基层“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倡议和行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向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职工发出公开信,倡议带头制止餐饮浪费,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机关;中国消费者协会倡议:崇尚节约为荣,向餐饮浪费说“不”; 辽宁省饭店餐饮协会向全省餐饮行业发出“N-2”点餐模式,向“剩宴”说“不”;西安一家餐馆将适量点餐纳入服务员月度考核……作为置身其中的餐饮工作者,我关注相关信息,查阅历史资料,反复酝酿腹稿,好想写写这方面的见闻谈。
也有的同事当面说,又有朋友在“朋友圈”留言,还有编辑在微信里建议,都是一个意思:写写反对餐饮浪费。我以不同方式回复“好的”。
好的,就借用留在我脑海里38年的那个标题吧——大礼谢饭!
1982年,我供职于粮食部门。那时,别说多媒体了,就是纸媒体也寥寥无几。餐饮业创刊最早的《中国烹饪》杂志,是我自购的自学教材,也是我自找的工作向导。当我读到这本杂志第15期(1982年第5期)的时候,一个《大礼谢饭》的标题,让我牢牢地记住了。在过去的38年里,感恩主人热情招待时,我不只一次借用这个标题,举起酒杯:“大礼谢饭!”
这回,我是要把这四个大字写在这篇文章的标题处,尽管不会有人怀疑我抄了标题再抄正文,可我还是很想再吃顿“回锅肉”——不见当年的《大礼谢饭》,写不出今天的同题作文。为此,还颇费一番周折。
终于找到了这篇文章的一半,无论如何不知道后半部分身藏何处。随即求助网络,查询到文章摘要。随后求助朋友,告知该文作者2004年出版的《黄宗英自述》里收入《大礼谢饭》。快递真快,不到3天,《黄宗英自述》这本书就跨省来到我居住的小区。此时,我乐于和读者朋友分享《大礼谢饭》文末的话:“仅借《中国烹饪》宝纸,面向四宇八方,施礼、再施礼。艺人黄宗英在此大礼谢饭了!”
像黄宗英那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是体现了敬天惜粮、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富裕,有些人爱面子、讲排场,过度消费;有的单位食堂菜品没有推出半份服务,米饭只有 2 两、3 两等标准份,员工吃不了而不得不浪费;有的餐饮企业、单位食堂和居民家庭,大量剩余饭菜被倒进垃圾桶;有的外卖点餐量明显超出了实际需要量,甚至连包装都不拆就直接扔进垃圾桶。据有关机构测算,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 6%。
制止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的餐饮浪费行为,养成尊重每一粒粮食每一口菜肴的好习惯,禁止设立最低消费、提供小份餐食、杜绝诱导超量点餐、主动打包等“提倡节约,减少浪费”的一宗宗一件件,正是对“大礼谢饭”的多种表达。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兼民族药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