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燥,宜吃梨!
说说这颗“润肺神器”的前世今生
□ 祁云枝

古人云:“秋日燥,多吃梨。”这不仅是因为梨子甘甜多汁,更是因其能有效滋润肺部,缓解秋燥。在众多秋季水果中,梨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成为人们秋日润燥的首选。
人类对于甘甜的渴望,让原产我国西南部、个小味酸涩的野生梨,一步步被驯化成我们今日喜欢的口感和模样,并发展出众多栽培品种。梨树因此成为我国仅次于苹果和柑橘的第三大栽培果树。
梨树是典型的“自交不亲和”物种,这意味着,即使雄蕊的花粉落在自身柱头上时,花粉也不能正常萌发,无法完成受精结果。不仅如此,梨树的同一品系内异株花粉间,也不能受精结果。这一特性使得梨必须异花授粉,因此,品种间杂交频繁,遗传背景复杂,“族谱”难以厘清。
河北赵县的雪花梨如同当地的赵州桥,是闻名遐迩的惠民之果。它价格亲民,供应充足。据说秦汉时期,雪花梨便是贡品,乾隆帝赞其“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咬一口带点“小雀斑”的金黄色果皮,即刻露出似雪如霜的果肉,脆嫩香甜,汁水四溢。咀嚼时那轻微的颗粒感,是梨区别于其他水果的特有标志,源自果肉中的“石细胞团”。
石细胞团是梨果中质地像沙子一样粗糙的厚壁细胞组织,颜色略深。它们既保护种子,也为果实提供支撑。
人们喜欢吃梨,不仅为它的甘甜多汁,也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关于“梨”的得名,有个正能量传说。古时赵县人民咳嗽成灾,久治不愈。王母娘娘奉玉帝之命,化身老妇栽下一棵树,告知人们食其果可愈咳。人们照做后果然康复,便纷纷折枝扦插,广为种植。因觉此树于民有利,故称“利树”。后来仓颉(jié)造字,见其为树木,便在“利”下加“木”,成了“梨”字。
梨在文化中也占一席之地。东汉孔融“让梨”的故事,使其成为谦逊美德的象征。而“梨园”更为此果木添上风雅光环。
公元705-710年唐中宗时期,梨园本是皇家林苑中与桃园、桑园和枣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后来,唐玄宗李隆基大力倡导,将梨园从果木园逐渐发展为唐代教习歌舞戏曲的“艺术学院”,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国立歌舞戏曲学院”——因排练歌舞是在一株株梨树间,故得名“梨园”。李隆基亲任“梨园”的崔公(或称崖公),相当于现在的校长(或院长),并召集李白等文士创作节目,影响深远。至今,我们仍以“梨园”指代戏曲界,戏曲艺人自称“梨园弟子”。
梨在我国的记载源远流长。《诗经》有云:山有苞棣,隰(xí)有树檖(suì)。意指山上有茂密的苞棣(也称郁李、寿李、小桃红、赤李子等),洼地里生长着如云的梨树。由此可知,至少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已开始栽培梨树了。
(作者系陕西省植物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