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是科技发展的内生需求和自然规律,开放信任的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中国始终是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坚定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深化合作,才能让科技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值此中国科协2025“开放合作月”之际,我们特别策划《科学无界,命运与共——中国科学家的全球担当》系列专题,回顾中国科学家携手国际同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傅廷栋,被誉为“杂交油菜之父”。他发现的“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olcms),成为全球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油菜不育资源,引领了杂交油菜育种从理论走向产业化的国际浪潮,更以持续六十载的科研坚守,推动中国从油菜贫国跃居世界油菜科技强国之列。

发现“波里马”,奠定全球杂交油菜育种基石
20世纪70年代,国际油菜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品种产量低、抗性差,而杂交育种却因找不到可实用的雄性不育系迟迟无法突破。与此同时,傅廷栋敏锐地意识到油菜作为一种多功能作物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他认为,油菜不仅能够缓解食用油短缺问题,在饲料生产、绿肥还田、盐碱地改良等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972年,傅廷栋在试验田中逐株观察、耐心排查,最终在“波里马”品系中发现19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被正式命名为“Polcms”。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具有育种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彻底打破该领域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僵局。
Polcms不育系很快被全球油菜育种界广泛引用。1985至1994年间,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印度、丹麦等国共审定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其中13个基于Polcms培育。截至2001年,美国种植的油菜杂交品种中,61%携带这一不育系血缘。
傅廷栋团队的发现不仅大幅提升油菜产量与抗性,更成为被全球广泛采用的种质资源,为二十多个国家的油菜增产和食用油安全作出直接贡献。
主持国际机构,促进全球科研协同与合作
傅廷栋曾任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GCIRC,巴黎)主席,并主持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他积极搭建跨国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育种资源共享,助力青年学者跨越国界交流学习。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油菜科研一步步从参与者成长为能牵头组织国际合作、参与规则协同制定的重要力量,在全球油菜科研领域有了更主动的话语权。
这份引领与付出,也收获了世界的敬意。1991年,他荣获“GCIRC杰出科学家”奖章,成为该奖项设立二十年来,首位且唯一一位亚洲获奖者。2007年,他再获印度MRPC“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奖”。这些沉甸甸的国际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数十载深耕科研的高度肯定,更是一枚枚勋章,标志着中国油菜科研获得世界广泛认可。
如今八旬高龄的傅廷栋,依然常年奔走于试验田和盐碱地之间。他说:“搞农业科研没有什么窍门,就是要多到田里去。”他像一位永远在播种的农人,弯腰是为了更坚定地扎根,起身是为了更广阔地耕耘。他播下的不仅是一株株优质油菜种,更是一种将生态治理与农业效益紧密结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