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济世——屠呦呦与全球抗疟之战|中国科学奇点
  • 来源:中国科协
  • 作者:
  • 2025-11-19 17:09

回望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之路,自主创新始终是突破技术壁垒的核心力量,凭借这份力量,中国在诸多领域不断突破,铸就了一个个影响深远的“科学奇点”,值此中国科协2025年“开放合作月”全面启动之际,为呈现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科技合作中的行动与担当,特推出《科学无界,命运与共——中国科学家的全球担当》系列专题,回顾中国科学家秉持“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理念,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实践。

本期「中国科学奇点」系列视频,我们伴随青蒿的缕缕药香,探寻中国科学奇点版图中的青蒿印记,回望屠呦呦以一生坚守的救亡史诗。

从试错到突破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潜心研习生药学,毕业后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20世纪60年代,全球疟疾横行,疫情蔓延至中国南方。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加入代号“523”的国家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开启抗疟攻关之路。

面对“无现成经验、无参考资料、无先进设备”的困境,屠呦呦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古籍堆,她翻阅了2000多种方药,筛选出640种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中药,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青蒿上。在反复试错的瓶颈期,《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给了屠呦呦关键启发,循着这丝灵感,团队随即调整思路,改用乙醚低温萃取方法。

1971年,第191次实验终于取得突破: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次年,团队成功分离出抗疟有效单体,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1979年,青蒿素类药物在全国广泛运用,迅速扭转了我国疟疾防控的被动局面,使我国疟疾发病率大幅下降。

从中国发现到世界共享

“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这一源于中国传统医药的科研成果,自走向国际以来,便成为全球抗疟体系中的关键力量。在疟疾肆虐的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它以明确疗效缓解疫病危害,为挣扎在病痛中的人们筑起健康屏障,累计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份“礼物”,不仅是对全球抗疟事业的杰出贡献,更是我国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协助非洲多国搭建抗疟中心,系统培训当地医护人员、传授先进抗疟知识与技术,我国助力这些地区逐步建立自主应对疟疾的医疗能力,让源自中国的抗疟智慧真正扎根当地,为全球疟疾防控贡献持久的中国力量。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从“191次实验”的艰难探索,到全球范围的广泛运用,屠呦呦以一株青蒿为媒,架起了中医药与世界医学沟通的桥梁。

如今,屠呦呦虽已年过九旬,却依旧坚守在科研一线,目光始终聚焦青蒿素的未来,探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新方向,不断为全球健康事业添砖加瓦。

每一步探索都饱含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对科研的执着。岁月虽在她身上留下痕迹,却从未磨灭她对全球健康事业的热忱,这份跨越时光的坚守,让源自古老东方的中医药智慧,至今仍在世界医学的殿堂中,闪耀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