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之路,自主创新始终是突破技术壁垒的核心力量,凭借这份力量,中国在诸多领域不断突破,铸就了一个个影响深远的“科学奇点”,值此中国科协2025年“开放合作月”全面启动之际,为呈现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科技合作中的行动与担当,特推出《科学无界,命运与共——中国科学家的全球担当》系列专题,回顾中国科学家秉持“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理念,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实践。
本期「中国科学奇点」系列视频,我们将借着无影灯的一束光,探寻中国科学奇点版图中那卷厚重的“肝胆春秋”,回望吴孟超用一生践行的医者使命。
攻克“癌王”,守护国人健康
1922年,吴孟超生于福建闽清,年少怀一腔赤诚归国求学,后毅然投身医学领域。彼时肝胆外科被西方垄断,肝癌被视为不治之症,中国肝癌患者深陷手术无门、治疗无路的绝境,“让国人摆脱肝胆病痛”的信念,自此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1956年,吴孟超投身肝胆外科研究,面对肝脏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风险极高的难题,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没有肝脏解剖图谱,便反复解剖尸体,手绘200余幅精细肝脏图谱;缺乏先进器械,就亲手打磨手术钳、止血钳;为掌握血管分布规律,用橡胶模拟血管日夜练习锤炼手感。
1960年,他率先提出“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开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以精湛技术成功完成中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与世界首例中肝叶切除术。1975年,他更是成功切除一例直径达18厘米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缔造了世界肝胆外科史上的奇迹。
七十载春秋,吴孟超执刀穿梭于无影灯间,主刀1.6万余台手术,从死神手中抢回数万名肝癌患者的生命。他创立的中国肝胆外科诊疗体系,将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足50%提升至90%以上,让曾一片空白的中国肝胆外科跃居国际领先,为亿万国人筑起坚固的肝胆健康防线。
分享中国方案,助力全球攻坚
20世纪80年代起,吴孟超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在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上,他代表中国报告了181例肝癌切除手术,总成功率高达91.2%的成果,一举震撼国际医学界。这一成绩使他被增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作为国际医学界对中国的肝脏外科学的肯定。
1983年,他创新式地提出“二期手术”理念,通过前期综合治疗缩小肿瘤再切除的策略,使巨块型肝癌患者五年生存率提升至61.5%,突破此前仅六个月的生存极限,为全球肝癌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此后,他建立了规模居全球首位的肝癌样本库,为后续全球肝癌研究提供了关键的资源支撑。
面对西方主导的“巴塞罗那分期”标准,吴孟超通过临床实践打破国际诊疗禁忌,证明了多发性肝癌与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患者同样适合手术。他基于近千例手术数据,创立了更符合东方患者特征的“东方分期”,这是中国学者首个获国际认可的肝癌分期标准,填补了国际肝癌诊疗体系中东方数据的空白。
2005年,吴孟超参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际肝胆胰协会主席威廉姆斯专门致信推荐,盛赞他“对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瞩目和敬佩”。
无影灯熄灭,手术刀归位,吴孟超却把光留在人间。这光,是救患者于绝境的生命之光,是“五叶四段”等理论奠基的学术之光。这束东方光芒,托举中国肝胆外科跻身世界医学前沿,激励着后辈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