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丰碑——袁隆平与全球粮食安全革命|中国科学奇点
  • 来源:中国科协
  • 作者:
  • 2025-11-19 17:04

回望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之路,自主创新始终是突破技术壁垒的核心力量,凭借这份力量,中国在诸多领域不断突破,铸就了一个个影响深远的“科学奇点”,值此中国科协2025年“开放合作月”全面启动之际,为呈现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科技合作中的行动与担当,特推出《科学无界,命运与共——中国科学家的全球担当》系列专题,回顾中国科学家秉持“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理念,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实践。

本期「中国科学奇点」系列视频,我们将循着沉甸甸的稻穗,探寻中国科学奇点版图中那座不朽的“稻浪丰碑”,翻开袁隆平用一生书写的奋斗篇章。

田埂植初心:让大家吃饱饭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童年因战乱辗转多地,目睹饥饿带来的苦难后,“让大家吃饱饭”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埋下。1960年,他在田间留意到几株穗大粒多、长势出众的水稻,萌生出让这种优良性状稳定遗传以提高水稻产量的想法。

此后,他带着学生在各地稻田里顶着烈日、踏着泥泞,逐一筛查稻穗,终于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首次论证了水稻杂交优势的可行性,为杂交水稻研究撕开了突破口。

1973年,团队成功突破“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一举解决了中国粮食短缺的燃眉之急。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句袁隆平的口头禅,是他扎根中国田野的真实写照。正是这份对土地的执着与对粮食安全的牵挂,让他带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不断突破,为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稻浪济天下: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袁隆平始终坚信,粮食安全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中国的科研成果是破解全球饥饿问题的“钥匙”。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便开始推动杂交水稻技术走向世界,带领团队频繁出访印度、越南、孟加拉国等国,手把手传授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帮助当地农民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

为了让杂交水稻技术更广泛地惠及发展中国家,2012年以来,中国累计向非洲多个国家派出数百人次农业专家,培训非洲当地学员7万余人次,传授适用技术近千项,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如今,在马达加斯加,中国杂交水稻累计面积超过7.5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7.5吨,被当地农民亲切称为“东方魔稻”,更是被印在马达加斯加最大面额的钞票上。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袁隆平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将杂交水稻技术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并聘请他担任国际首席顾问。2004年,袁隆平获得国际粮食领域的最高荣誉“世界粮食奖”,以表彰其为人类粮食安全的突出贡献。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袁隆平曾畅想,未来的杂交水稻能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一样长,谷粒像花生一样大,人们可以在稻穗下乘凉。如今,他虽已远去,但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仍在全球各地的田野上生长,“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正成为跨越国界的现实。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